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章 第十三节 仰望嵩山(2)(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他们三个人,本来就是半个文人,一路上说说笑笑,甚是快乐。

对于薛仲廉和徐大佑来说,无论如何想不到,一个小小登封小县,名胜古迹居然有如此众多。这里三教荟萃,中华瑰宝灿若星辰,嵩山就是一个中华文明的精神圣山。

往太室山行进的路上,蜂子对大伙说:“诸位,你们可知道何为阙?就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的这个阙字。”

像这种事,一般都是由徐大佑回答,他总是抢着说话:“知道,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

“你的嘴再快,也不知道我们国家现存的,保护很好的,也是年代最早的阙在何地吧?”

“废话,我又不是搞考古的,谁会知道。以中国战乱之频,我估计有个宋、明时期的也不算不错了。”

“今天,就让你长长眼,据我所知,我国现存汉代以前的阙,全中国也只有登封有三块。分别是太室山脚下的太室阙,少室山脚下的少室阙,还有一块是启母阙。”蜂子也不觉自己有些嘴贫。这在他日常生活可不多见。

他们先来到太室山的山脚下的一块开裂巨古前面,这块巨石高三丈余,旁边有一块从这块巨石上掉落的小石,仿佛是被人用利器劈开的一样。

蜂子介绍道:“《汉书武帝纪》颜注引《淮南子》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徐大佑插话说道:“照你这话说,登封是大禹的故乡?”

“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是的,还是我国夏朝的第一个立国之君,启的出生地。”蜂子说。

薛述廉说道:“这没错,中华古文明就是以为嵩山为中心分布的,这是自古以来就被古人认为是天地之中。”

徐大佑,这回不再说话,光张着嘴哦,哦。

蜂子说:“述廉兄所说极是,等我们去看观星台遗址的时候,你们才会知道,为什么这里是天下之中的道理。”

“大佑,不是知道什么是阙吗?走,我带带见见真正的汉阙是什么样!从这块启母石往南走200米不到,在这个位置看有两堆对开的古墙便是启母阙。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

那徐大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特别是对古文字,其研学还颇有些心得体会。

徐大佑来到启母阙前,其兴趣便一发不可收。中午11点左右这的这里,离开的时候,天已大黑。

徐大佑用了三天时间才看完这中岳三阙,然后评论道:“启母阙铭是中岳三阙铭文保存较好的一篇,它既不似秦或西汉篆书的方折偏长、刚劲如锥,也不同于袁安碑的开张疏朗,而是圆润丰腴,结体趋于方整茂密,比早期的篆书显得“圆中有方”,增加了稳重的效果。这三天,我是收获巨丰啊。等有了时间我再来看这汉三阙,我倒有个主意,我们三个人掏钱给这汉三阙建个房子吧。二千年了,这风吹雨淋,太可惜了。你看,你看,这些画,这,还有踢球的,形态多美呀。要保护起来,你们不来我来。”

徐大佑是平原长大的,出国前一直生活在省城开封。从未走过山路,一进山,就高兴得大呼小叫。特别在众人参观完名胜古迹之后,开始往少室山走,先到达摩洞,再走二祖庵,看到三皇寨那壁立千仞的书册崖之时,兴奋得大呼小叫。连声大呼:“身为河南人,不知嵩山壮。今见书册崖,方解中岳奥。”

蜂子见徐大佑癫狂至极,也不打扰他的兴致,只顾领人一路往前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