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沙皇得知了前线战果的第三天,一支50多人的队伍就离开了莫斯科一路向东而去。如果就是一支商队或者普通官员的队伍也无所谓,但在这支队伍里有个人叫伊凡.切尔卡斯基。
他是谁呢?沙皇的表哥和御前大臣兼外交大臣,两次前往大明帝国并面见大明皇帝,对两国之间的交往有非常大的贡献。
在这个时候再次由他率队一路向东,不用动脑子也知道是去哪儿了,去干嘛了。很显然,沙皇俄国第一个怂了,要去向大明帝国摇尾乞怜。
除了感到愤怒之外,欧洲各国的政客和君主们还不得不马上考虑另一件事。假如沙皇俄国取得了大明帝国的谅解,恢复了交往,会不会成为大明帝国在欧洲的代理人?
这个可能性不光有,还特别大!因为沙皇俄国在开战之前就与大明帝国有着不错的关系,最终因为无法抵御欧洲各国的威逼利诱才迫不得已出兵东征。
只要沙皇俄国肯主动服软认错,大明帝国没理由不依不饶,毕竟那片土地上并没有大明帝国稀缺的物产,反倒是战略地位挺关键,标准的西进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
但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桥头堡就变成利剑了,随时随地都会砍下来。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沙皇俄国与大明帝国靠得太近,这是欧洲各国安全的基本保障。
道理挺通透,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很复杂了。欧洲各国现在没能力去影响沙皇的决定,好像也没钱去收买了。总不能指望空口白牙的就让沙皇放弃一条活路,俄罗斯人只是落后,并不是傻。
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沙皇俄国倒向大明帝国吗?答案是否定的。欧洲也有很高明的政客,比如黎塞留,他再次提出了个计划,总结起来四个字,卧薪尝胆!
既然无法阻止大明帝国的势力向欧洲渗透,那就不能让沙皇俄国成为独美。如果法国也能与大明缔结友好关系,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的助力将是巨大的。
至于说法国是组建欧洲联军的骨干,那不是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嘛,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时刻向前看才能发展。
本来法国和大明帝国也没有不可调和矛盾,完全是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蛊惑才走错了一步。现在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并打算改正,为什么不能原谅呢?
黎塞留就用这套理论和残酷的现实说服了路易十三和部分贵族,在沙俄使团出发没多久,一支近百人的法兰西使团也顺着塞纳河进入大西洋,展开了漫长的航程。
黎塞留肯定不能离开中枢,
可是使团必须有个能撑门面的人物带领。除了国王之外,身份比较显赫的贵族无外乎孔代亲王、奥尔良公爵、苏瓦松伯爵。
后两位全是反黎塞留派的主要骨干,自然不能加入,于是孔代亲王成了团长。(这位不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大孔代亲王,而是大孔代亲王的父亲。)
但光有团长还不成,孔代亲王只是和路易十三血缘关系近,身份贵重,却没有太多实权和才干。想在谈判桌上不被大明帝国宰割,必须得配上至少一名实干家。
最终这个荣誉落到了黎塞留的秘书头上,他叫儒勒.马扎然,又名朱利奥.莱蒙多.马扎里诺。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这位应该有意大利血统。
没错,马扎然出生在佩西纳,上学在罗马,当兵在意大利。后来在解决西班牙与法国的争端时,由于其出色的外交手腕被黎塞留看中,这才加入了法国籍,成为了首相秘书。
但光有会耍政治手腕和耍嘴皮子的肯定不够,黎塞留很懂谈判桌上的艺术,所以又把财政总监克劳德.布提利也派了出来。
这位是个搞钱的高手,也是全法国小算盘打得最响的。有他在一旁拾遗补漏,至少不会在钱上被坑。没办法,经此一役欧洲各国的财政全都见底,再也禁不起折腾了,能省当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