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后出师表(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馒头。”姜维弯下身子,趴在白马健硕的脖颈上轻唤了一声,“咱们到家了。”

馒头,如此草率的名字,就这样草率的被姜维赋予了他的新坐骑。

不过要说起这名字的来历,姜维也是费过一番心思的。“馒头”一词,三国之前并没有,其渊源始于诸葛亮。而关于“馒头”这一称谓的来历,姜维早便听军中有资历的老兵讲述过。

馒头,原作“蛮头”。

话说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得胜班师。大军行至泸水,忽遇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大军无法渡河,诸葛亮便遣人四下探访,有当地耆老进言道“泸水中有源猖神作祟,当地百姓常用七七四十九颗蛮族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方能风平浪静,风调雨顺。”

诸葛亮听后半信半疑,又不忍心用活人为祭,便命伙夫和面,塑成人头状,内塞牛羊肉代之,谓之“蛮头”,或作‘馒头’。后来诸葛亮以这些馒头为祭品祭奠泸水神灵,果然云收雾散,风浪平息。

自诸葛亮用馒头代替人头祭奠泸水后,当地百姓便开始将馒头作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只是那个时候的馒头都是带肉馅的,个头很大。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主食之一的馒头,其形制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区的人,包子、馒头分不清,究其根源便是自馒头诞生伊始,本就是带着馅儿的。

而姜维之所以会给白马取“馒头”这样一个听上去有些随意的名字,一是以诸葛亮敬天悯人的精神为鉴,二是因为其毛色雪白如面粉,而膘肥体壮,甚至有些圆滚滚的样子,又与馒头有着几分神似。

当然,这只是姜维自己的看法。

听到姜维呼唤自己“馒头”,白马扭过颀长的脖颈,狠狠地瞪了姜维一眼后,一溜烟奔驰出好远。

突然的加速搞得马背上的姜维一个趔趄,整个人差点摔下马来。他急忙喊道“喂!喂!快停下!不就是个名字嘛?叫什么不是叫?”

如果这白马能开口说话的话,此时定会替姜维改个姜铁锤、姜狗蛋、姜三毛之类的名字,让他彻底明白名字究竟重不重要。

俗话说人如其名,马亦如是。三国时的名马,大抵都有个威风凛凛的名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听起来便让人觉得威风。此外,像刘备的的卢、曹操的绝影和爪黄飞电、孙权的惊帆与快航,都大气十足,不失名马之风。

很难想象后人追忆起姜维来,念出“那一将手擎龙胆亮银枪,胯下一匹纯白似雪的馒头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但对于这匹神驹来说,终归是有些失了排面。

不过这也怨不得姜维,起名能力为负的他已然尽力了。

一人一骑回到家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若不是白马饿了,还真不会如此轻易地饶了姜维。

当赵云病危的消息传至成都,诸葛亮那原本遒劲的手指一松,手中的笔落于身前的竹简之上,墨迹遮染了一小片字迹。

那是他正在起草的一道奏章。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

翌日。朝议。

当诸葛亮亲口诵读完这道《后出师表》后,大殿上一时间炸开了锅。

那些当初在诸葛亮诵读《前出师表》时畏畏缩缩,心有异议却又不敢出头的人,仿佛终于逮到了机会,纷纷放开嗓子高声质疑起来。

“街亭惨败,损兵折将,这教训才刚刚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