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五章 翻山涉水去赶集(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着大禹镇三个古朴的繁体字,二、三十几家参差不齐的商铺从牌坊开始沿着一条东北走向的大街道两边相对的排列着,一直延伸到一条叫做裕江江边上,这些商铺大多是客栈、酒楼、食肆和杂货铺等。在这些商铺的后面后又发展出两三条比较窄小的街道,这些小街道大多数是居民区。近百米宽的大江上,一艘竹筏,上面的渔翁正在收网,几只围着竹筏的鸬鹚时不时跳上竹筏,每次都能带上来一条大鱼;另有一艘两层的客船正停靠在岸边,估计这艘客船是中途停靠的,依稀可以见到有衣着华丽的客人登船或下船。小船的客人大多在这条街的食肆附近徘徊,这些景象让曲琪很难想象这是个乱世,也许真如火球说的,这里山高水远,所以偏安一隅。

小镇的集市就开设在临江的一条小街道上,一直延伸到码头附近。由于正值集日,这里人来人往的。大娘一再嘱咐她要小心拍花子,还不放心她一个人行走,硬拉着她一起进入了集市。

曲琪发现这里卖蔬菜水果的不多,品种也很少,而且好些摊位摆放的品类几乎相同,都是黄瓜、小白菜、菜心、绍菜和冬瓜等,还有一两家还摆了葱姜韭菜等,估计都是家里消化不了才拿出来卖的。曲琪观察,这里没有带“番”字的蔬果,如辣椒、西红柿、番薯、土豆和玉米等都没有见着。

在原世界,中国从外国引进农作物主要有两大时期,汉朝和明朝。汉朝引进的农作物喜欢以“胡”字打头,比如胡椒、胡瓜。而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喜欢以“番”字打头,比如说番茄、番薯,明清引进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花生和马铃薯等,另外棉花最早是在宋末从海外引进中国的。曲琪空间里有家种子商店,因原世界正盛行阳台种植,所有种子店几乎所有植物的种子都有,而且大多是研究员最新研发的高产优质的品种。

曲琪思索着,要不要拿出这些种子呢?

跟随王大娘来到码头附近,这里大多数是渔民拿着自己捕捉的河鱼、河虾和蟹,还有海鱼干和海贝干等在河岸摆卖。经过大娘解释,原来这里靠近裕江的入海口,但是由于在小镇不远的下游有个落差很大的瀑布,导致这段水路不通,而陆路又有大禹山这个天堑的阻隔,所以小镇即使距离海岸不远,却是很少吃到新鲜的海鲜。大娘购买了一条海鱼干,而作为资深吃货的曲琪则购买了两条新鲜的河鱼和一篮子河虾,这些是空间没有的,她已经在脑海里想着怎么做,需要什么调料了,水煮鱼、酸菜鱼、麻辣小河虾、美极小河虾,想想都流口水。又在旁边的摊位买了三顶农民常用的斗笠,一种用竹叶和棕丝等编织而成的,用于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摊主的手艺非常好,编织的用具都非常结实,而且样子还挺别致的,比曲琪自己编的好多了,曲琪几乎每个花样都买上几个,把美妇人给的一吊钱花了一大半,直把摊主乐得见牙不见眼,连曲琪让他帮忙送到同和药店附近都立刻答应了,为此还收了自己的摊。

王大娘采购完,把曲琪送到同和药铺门前,才放心地转身去找他那个在铁铺做学徒的儿子。曲琪让摊主把所有竹编用具拿到一个偏僻的巷子,然后趁四周没人的时候收入空间,又从空间里拿出野猪放入背篓后才向同和药店走去。

同和药铺位于镇子主街道的南边,位置比较偏僻,左边是一家书店,右边是一家当铺,对面是一家酒铺。曲琪进入同和药铺,药铺里一位十七、八岁的伙计正在为一位穿着破旧的老妇人抓药,柜台后一位身材微微发福,长得慈眉善目的老者在打着算盘。伙计抓好药材拿到老者那里,老大娘也跟着走过来,问“老掌柜的,这几服药多少钱?我现在手上没有银子,用这个银戒指抵着,等有银子了,再来赎回,可以吗?”估计银戒指对老大娘挺重要的,她眼里充满了不舍,但是最后还是把戒指推给了老者。

“大姐,咱们都是老街坊了,这药你先拿回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