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李孝常(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是国人的传统习俗。

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回天宫,向玉帝汇报全年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回京述职。

民间的传说,虽然多半是编出来的,但若是仔细推敲一番,却也能发现,这样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依据的。

比如说贞观年间,诸多外放的重要官员,就会在腊月二十三前后,回到长安城,向皇帝汇报工作。

李孝常就是这些重要官员中的一个。

李孝常,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的族弟。

当年,唐国公李渊攻打长安时,他主动献出永丰仓军粮,率众归降,被授予光禄大夫的职位。

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大唐,正式登基称帝,再次封赏功臣,他又被加封为上柱国、义安郡王,出任利州都督。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贞观元年,距离李孝常出任利州都督,足足过去了十年。

都督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区司令,手握重兵,最早的节度使,就是被朝廷授予使节的都督。

为了防止都督拥兵自重,朝廷是绝对不容许,一个人在某个固定的地点,当都督太长时间的。

然而,武德年间,天下尚未统一,战事频发,临阵换将属于兵家大忌。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再加上李孝常属于皇室宗亲,这才在利州都督的位置上,稳稳当当的做了十年。

十年,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但是对于平均寿命不足三十的唐人来说,已经勉强算得上是半辈子。

在一个地方生活、经营了半辈子,突然得到命令,说任期已满,要回京述职,换了谁心里都不愿意。

李孝常自然也不愿意,但如果只是回京述职,以后还会换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当官,他心里或许还不会生出造反的念头。

问题是,李世民上位后,一直在收拢宗室的权利。

李神通、李孝恭,之前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今虽然也有着某州都督的职位,但都只是在长安遥领。

空有一个名头,却调动不了一兵一卒,这样的都督,做着又有什么意思?

有些人,拿起了能够放下,而有些人,一旦尝到了权利的美妙滋味后,便再也不舍得放弃。

李神通、李孝恭属于前者,而李孝常属于后者。

因为放不下,所以他生出了造反的心思。

造反,并不一定是要推翻某个王朝,李孝常身为皇室宗亲,也从未想过推翻李唐江山。

所以,他给自己这次造反,换个一个更为恰当的词汇——清君侧。

李世民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李孝常并不认可这个皇帝,在他心中,皇帝依然是自己的族兄——李渊。

而李世民只是皇帝身边的那个奸佞小人,是要被他清除的对象。

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汉景帝年间。

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

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

李世民杀兄囚父,得位不正,天下皆知,这正是清君侧的最好借口。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赢了,他便能继续手握大权,或许还能更进一步。

输了,一切皆休。

李孝常自认能够承担输的后果,所以早在回京前,他就下定了决心,并暗自联络了好几个共同举事之人。

此时此刻,他虽然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